B11罗映球艺术研究
 罗映球简介  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罗映球中国美术馆在线展览  30-40年代木刻作品  50-60年代木刻作品  70-80年代木刻作品  90年代后木刻作品  国画和书法  视频新闻 
学术研究报告
 学术研究报告 
学术研究报告
您的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报告>正文
硕果累累 刀笔生辉
——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得主罗映球和他的版画艺术
陈 其 伟 

1991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新兴版画运动60周年大会》,向全国数十位老版画家颁奖,罗映球被授予“新兴版画贡献奖”。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中国新兴版画诞生80周年,罗老作为中共的老党员,新兴版画运动的亲历者,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在4月24日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办了“刀笔生辉——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出版展览画册和相关研究文献集,作为该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中国新兴版画诞生80周年的重要展览活动,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2011中国版画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3年8月5日,为纪念已故版画家罗映球的百年诞辰,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政府共同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肇庆学院、中共兴宁市委、兴宁市政府协办的“铁笔如椽——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著名理论家邵大箴,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黄启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院长王炜,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丽霞等领导与嘉宾出席了展览的开幕仪式。开幕仪式结束后,相关学者参加了随后举办的学术研讨会。

一、从“番薯刻”到“木刻”——辉煌的自学成才之路

罗映球“版画”在很早时就已经开始了,读高小的时候,美术老师有时请假,就让罗映球代他去上图画课。罗映球生前对我们这些学生讲过他幼时曾为祖母画像,因生动神似而受到赞扬,从而激发了对绘画的热情和兴趣。由此大致可知,罗映球的绘画生涯最初是始于自小就具有了的极大的兴趣和较高的禀赋。12岁的时候,他就对刻印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着向大人学刻印章。读初中的时候,罗映球得到了更多刻印的锻炼,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帮父亲给人“做地”。当时兴宁客家有一个丧葬习俗,就是在所修的坟头两边需要画一些对称的花卉和动物的图案,寓意含富贵吉祥。看到父亲太辛苦了,罗映球利用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并给予发挥,用刻印章的斜刀把父亲所需的图案刻在番薯上,然后再翻印出来供父亲使用。这样印出来的图案比手工绘制的图案更具有碑刻般的金石味,所以受到雇主的褒奖和欢迎,也让罗映球体会到了操动刻刀初试身手的自信和成就感,此后,他不但刻番薯,还刻过一种叫做“羊蹄”的木制建筑工具、算盘底板、木屐等等,乐此不疲。

这些民间工艺的制作经历,培养了罗映球对木刻木雕的浓厚兴趣,为其今后的版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造型基础,并引导他踏上艺术之路,沿着这条满载着希望和梦想的道路一步步地前行。

1932年罗映球考入兴宁县立一中。在这里他接受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教育,得以跟随专业美术老师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开始学习中国画,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外出写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的开端。1936年在兴宁文宇小学任教期间,上海《大公报》同时发表了罗映球三幅木刻作品,其中包括反映工人失业自杀的代表作《失业者》。这是罗映球艺术生平的第一次,激动不已,大受鼓舞,并以木刻家的身份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罗映球能走上木刻创作之路,还得益于他在兴宁文宇小学任教期间,结识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深受鲁迅先生赏识和推介的著名版画家同乡罗清桢。罗清桢与罗映球的家只有一公里远。1931年底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返回广东,先后在梅县丙村中学、松口中学、大埔百侯中学教书。当时的罗清桢在木刻创作方面已经非常活跃,并早已在报刊杂志上频繁发表作品。罗清桢送了一套木刻刀给罗映球,向他介绍鲁迅先生扶持进步学生开展革命的木刻创作活动的情况。在罗清桢的影响下,更加激发了罗映球的创作积极性,罗映球开始了木刻创作,1938年暑假,罗映球与他的同学曾铎良、罗文耀在兴宁城东门的立范小学举办绘画作品联展,展出每人的绘画作品25幅,内容以抗战漫画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小部分版画和中国画。兴宁义正小学校长观看展览后,聘请罗映球为该校的美术教员。从此罗映球开始了40余年的美术教育和创作生涯。

罗映球的艺术历程由于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报考美术院校,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专业教育,而是自学成才,并在实际的战斗和创作生活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使他的作品少了一些学院气,而更多了一些亲切朴实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尤其是1938年以后,罗映球基本上放弃了求学深造的念头,而开始了独立的坎坷的创作生涯,其间经历抗战生活的磨砺、建国后的广东省、汕头地区的以至县里的无数次抽调短期集中创作的特殊历炼,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压抑,直至改革开放后种种文艺思潮的冲击,都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至走到生命的终点。

二、为社会为人生而艺术

粤东山城兴宁素有版画之乡的美誉。因为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亲自倡导和扶植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代战士罗清桢、陈铁耕、陈卓坤、钟步卿、张蕙、黄山定、白危、以及稍后的王立和荒烟等著名版画家,都是兴宁人。罗映球比罗清桢、陈卓坤、陈铁耕、钟步卿、张慧  出道时间迟了三几年,但比起荒烟、王立等人又早了好几年,但从业绩和成就来说是显赫的,可谓是新兴版画运动的后起之秀。

早在1936年,罗映球便步入中国画坛。1936年他在上海《大公报》发表木刻作品多幅,其中既有其早期的代表作——反映工人失业自杀的《失业者》,同年他创作了另一幅至今仍有保存的堪称精品代表性木刻作品《骨肉流离道路中》。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日寇的铁蹄由于被丰顺县的天然屏障猴子栋所阻,未能践踏到兴梅地区,但日机的频繁狂轰滥炸,仍然让兴梅地区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1938年暑假,罗映球与同学曾铎良、罗文耀在兴宁东门的立范小学举办三人作品联展,画展内容以宣传抗日爱国为主,大部分是漫画和一些木刻以及中国画,画展引起巨大的反响,罗映球反映抗战时期劳苦大众贫困生活的木刻作品《作坊》深受好评。1939年6月下旬,汕头地区,已经大部分沦陷,罗映球的家乡兴梅地区虽未沦陷,但也经常遭受日机的轰炸,母校一中南院和北院校舍均在轰炸中被炸毁,兴宁一中被迫迁出郊外。面对日寇造成的战争苦难,罗映球眼含热泪,废寝忘食地创作了木刻作品《抢修敌机炸毁的桥梁》,为日寇侵华战争在家乡的罪行留下真实的画面,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这幅作品还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1941年是罗映球早期创作作品相对比较多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集中创作了《在敌人的铁蹄下》、《离情依依》、《到前线去》、《读》、《无题》、木刻连环画《一个人的受难》等早期代表作品,其中木刻连环画《一个人的受难》发表在《防空季刊》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年,罗映球出版了第一本个人画集。从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结束,罗映球在战斗生活中锤炼了自己的木刻艺术品质,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民众生活状态和战斗生活的木刻作品,除上述提到的主要代表作品外,还有《精心操作》(1937年)、《联合国——团结起来》(1938年)、《强迫捐饷》(1940年)、《支前模范》(1942年)、《前夜》(1942年)、《口甜心剑》(1944年)、《迫粮》(1944年)、《母子》(1947年)、《鲁迅像》(1949年)等,1944年,享誉全国文艺界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为其编辑出版了《旅途拾零》4册木刻选集,颇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充满抗日爱国、反抗剥削压迫的激情。纵观罗映球的艺术人生,似乎可以说1940至1949年建国前,是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罗映球象其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长的第一、第二代版画家一样,大多数经历了“为艺术而艺术”向“为社会为人生而艺术”的转化过程,由于新兴版画特有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因而造就了他战士的品格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三、根扎粤东大地,笔画客家风情

建国后的1950年代初期,人民刚刚翻身解放,土改分田,生产热情分外高涨,映球先生的创作激情也被燃烧起来。然而那时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物质十分匮乏,要想找点木刻用材实在不易。他到处奔走寻找可用的板料,无奈之下,竟然将屋后自家果林里的一棵长了多年已成材的梨木树背着母亲将它砍伐了下来,然后让木工师傅把它锯成板条,待晾干后去除边角,三块两块地嵌接起来,再用刨子刨平、铁砂布磨平,便成了理想的木刻板了,这样竟然一下子有了几十块可用的木刻板材。为了这事,他“斗”字不识的母亲曾骂他为“败家仔”,好长时间都不答理他,可他全不理会。有了这批板材,他便没日没夜地刻起木刻画来。课余刻,饭前饭后刻。夏天晚上农村闷热蚊虫多,他一把葵扇放在身旁,一条毛巾搭在肩膊上,以备不断擦掉淋漓的汗水。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他刻至翌日的拂晓。一个烟油欲的烟斗,一把不放茶叶也有茶香的小茶壶便是他提神醒脑的“刺激剂”,度过了几十个春秋!

罗映球坚持新兴版画的优良传统,年逾九十,仍握刀向木,创作不辍的“韧”性战斗精神,在全国版画界传为美谈。他的作品与人民大众共命运,和时代脉搏同跳动。他牢记鲁迅先生关于“有地方色彩时,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教导,根扎粤东大地,笔画客家风情。用自己的作品着力反映客家山区的风土人情民俗,热情讴歌农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变化,认真开掘生活中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蕴含改革气息的美,刻划了客家地区农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面貌,这是罗映球版画艺术最显著最可贵的艺术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年富力强的罗映球以多产优质的作品成为广东美术界同辈画家中的佼佼者,进入了他艺术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期。充沛的精力和满怀的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给了他高涨的创作热情,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十几年间,罗映球就创作了木版画作品不下三四百件,其中既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品《把青春献给农庄》、《古松荫下》、《歇晌》、《合水水库》、《水闸工地》、《田间归来》、《边地鲜花》、《田间》、《渔汛季节》等,也包括大型木版画《水口大桥工地》、《农村新气象》、《矿山晨曦》、《迎送亲人》、《夏夜》等,这些大型木版画作品每件的尺寸均超过了一米,这对于当时手工拓印的木版画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国家政府对美术创作的支持和活跃的中外美术交流,有力地调动了画家们的积极性,罗映球以此为动力,佳作迭出。从1949年起,罗映球开始陆续创作木刻中外革命伟人像,并于1950年8月最终完成出版了《中外革命伟人版画像》。1955年,罗映球的黑白木版画作品《把青春献给农庄》、《古松荫下》、《积肥》、《垦荒》和《劳动日》等被送至广东省参展,其后,作品《古松荫下》赴墨西哥展出。1956年10月,罗映球的黑白木版画作品《歇晌》入选“第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同年11月,作品《把青春献给农庄》也入选在广州和广西南宁举办的“华南版画作品展”。1959年,油印套色木版画《学校红砖厂》又入选“第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1958年,罗映球开始尝试创作超过一米的大型木版画作品,至1960年,表现兴宁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五大建设工程的大型油印套色木版画作品《合水水库》、《黄陂运河》、《水口大桥》、《横湖新村》等在上海展出,作品尺寸之大,是空前的,画面效果很吸引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同年,作品黑白版画《喂牛》入选“北京广东四川版画展”,作品《边地鲜花》木版彩色组画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到澳大利亚展出。

文革十年,罗映球被迫中断了挚爱的版画创作,由于他是在农村的老家接受“再教育”,文革的后期他竟悄悄地重操旧业。文革十年浩劫结束以后的1970年中期至1990年代初,是罗映球版画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1970年创作了木版画作品《多姿多彩客家村》,1973年创作了《丰收的日子》,1974年创作了《甜蜜的季节》、《不能忘记过去》,1976年创作了《山区新平原》,并入选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编的《广东版画选集》,1975年,更有作品《鲜花》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四川广东浙江三省版画作品展”,1979年退休以后,罗映球虽身处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复杂文化环境中,版画艺术进入了全国性的低潮,但他始终坚持新兴版画的光荣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没有中断版画创作。于1979年多次到四望嶂矿区体验生活,写生画画,创作出《煤山》、《大道朝阳》等多幅反映火热的煤矿生产的油印套色版画作品,其中《大道朝阳》入选1979年10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82年,年届古稀的罗映球还坚持骑自行车往返100多公里到龙川县的霍山,徒步登上海拔1000多米高的铁山嶂进行写生。1975年至1982年间每年的七八月份,罗映球都参加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美协组织的创作组赴省内各地采风,深入生活,进行版画创作。这大量的采风活动使罗映球晚年的作品永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大岭南的地域特色。从1975年算起,虽因年龄的原因,每年都有代表性的版画力作出现。到了2003年还创作出《山高水长》这样巨幅的套色木刻,而且构图严谨和画面整体的简约,套色和主板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不因为90岁的人,而减弱他的精气神的表现。这一点,至少新兴版画运动中至今的版画家中,可能是唯一的一位。直到2006年93岁高龄去世。

在这个高峰期,尽管功成名就,画作等身,晚年的罗映球仍壮心不已,不甘寂寞,不满现状,追求变法,探索不息。在水印套色创作上,潜心钻研,糅合了水墨画的神韵和版画的刀味木味,运用他独创和亲自命名的“遁刻法”——即绝版木刻,一版多刻,一版多印,佳作频出。1989年,已经76岁高龄的罗映球完成了当今中外版画史上罕见的宏篇巨构《百牛图》。全画高25公分,长1080公分。作者运用套色水印技法和长卷构图,展示了粤东山区的风光,游息于草地上的118条牛,神态各异,疏落有致,栩栩如生,表现了牛的刻苦、耐劳和敦厚的品格。其实《百牛图》就是罗映球孺子牛精神的自况和写照。而《嘉应风光》则是把梅州市六县二市一区范围内的著名景点和经典圣地在30×1080公分的长卷中生动地展现,秀丽的客家风光和传统的人文精神融汇在一起,令人观之品之如醉如痴!这两幅大型水印套色木刻作品是中外版画史上的一个创举,《羊城晚报》曾经载文称是世界之最。

罗映球是一个优秀的风景版画家,他把大山大水融入其中,以几十年丰富、创新杰出的创作实践,完成了难以计数的类似于国画中的山水画,他的版画山水艺术成就之高是空前的,独一无二的。

四、功力深厚,不懈追求

无论是1930年代后的优秀作品《骨肉流离道路中》;1950年代的代表作《耕前》、《把青春献给农庄》;1960年代的《客家山村》、《人勤苗壮》;1970年代的《大道朝阳》、《煤山》;还是1980年代的获奖作品《重披新装》、《黄遵宪故居》;1990年代以后的作品《湖边》、《雄风》都体现了罗映球执著的艺术追求和充满时代感和地域感的独特风格。艺术中的美来自大自然的美,来自生活中美。90多岁的生命历程,罗映球身居农村,淡泊明志,双眼阅尽了人世间的沧桑,双腿踏遍了粤东的山山水水,画思如泉涌,刀耕总不停。他说:“画家的真本事,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创造不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创造不平凡的艺术美。一放下刻刀,心里就不踏实。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多搞出点作品,才对得起人民大众。”

八十多年来艰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罗映球版画艺术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功力。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可看出明显受到苏联木刻和柯勒惠支画风的影响,刀法严谨细致精美,黑白对比鲜明。1950年代起即形成了个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刀法圆润刚劲多变,喜欢追求鲁迅倡导的“放刀直干”的艺术效果。他对各种刀具特别是圆球刀、三角刀、三棱刀的运用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拍案叫绝!黑白灰关系的处理匠心独运,使作品气势恢宏,深厚朴实,呈现出一种泼辣的生气。如《白石山下》、《当它收工的时候》和《多出良材》等都是上乘之作。尽管功成名就,画作等身,晚年的罗映球仍壮心不已,不甘寂寞,不满现状,追求变法,探索不息。几年来在水印套色版画创作上,潜心钻研,糅合了水墨画的神韵和版画的刀味木味,一版多刻,一版多印,佳作频出。《百牛图》和《嘉应风光》。是作者运用“绝版”油印套色技法成功转型在水印套色技法上创作出来的精品和力作。

2007年7月,广东美术馆举办“雕刻时光——罗映球的版画艺术”展览,出版《雕刻时光·罗映球的版画艺术》画册。广东美术馆收藏罗映球美术作品50幅,在广东美术界引起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罗映球是被美术史所淡忘和遮盖的人物,他的作品,让人看到中国版画在另一个角落的发展。”广东美术馆副馆长蒋悦如是说。

2011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罗映球版画艺术展。

2011年4月,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给罗映球艺术学术定位中明确指出:“罗映球是‘绝版’即减版(他自称“遁刻”)版画的最先尝试与实践者,从他不同表现手法(黑白木刻、追求国画皴擦的套色水印、追求水墨韵味的套色水印)的作品中,可以非常生动地看出其减版木刻的学术渊源。罗映球一生生活在粤东北的兴宁客家,刻划了大批家乡风情场景的色彩版画,既具浓郁的地方韵味,也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我们研究区域版画的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在2011年4月12日由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罗映球版画艺术研讨会”上,艺委会副主任、我国著名版画家和美术评论家齐凤阁先生动情地说到“通过举办‘罗映球版画作品展’,内心非常震撼!罗老是一颗刚刚出土的宝石……”,参会的人无不动容。从我国现有的版画史料来看,对于罗映球的记述并不太多,有的也一般是把罗映球定位为一位20世纪50年代才兴起的艺术家。但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罗映球就已经是新兴版画积极的有业绩的参与者,就已经踏上他漫长而辉煌的艺术征途,可惜的是由于其活动区域的狭窄,几乎半封闭式的环境,制约了他的艺术影响力,以致他在美术史上应有的评价一直没有得到彰显,对此中国版协在《罗映球艺术研究的学术定位》中明确指出:

“罗映球自1936年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第一张木刻作品,一直到逝世的2006年,70余载始终坚持创作,逝世前两个月仍操刀向木,见证并亲历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版画艺术生涯最长的画家之一。由于罗映球先生是位社会责任感强、关注现实、紧跟时代的艺术家,所以他的作品映现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烙印,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时代感。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自30年代的欧化倾向,到40年代的民族风转变,从五、六十年代的雅化趋势到八九十年代的风情表现,罗映球的创作道路几乎同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也折射着我国木刻版画的技法发展与风格演化的轨迹。”是非常中肯的。

五、最高的评价  最后的缅怀

在今年8月3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罗老的艺术成就纷纷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他的作品除艺术价值之外,还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后人所无法模仿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将罗映球的作品,视为20世纪中国艺术研究一份重要的视觉文献。“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整个中国的美术群体。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个体,而看到整个中国美术走过的历史轨迹。”

“今天我们可能会超越我们的前辈,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邵大箴认为,尽管当时的一些艺术观念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而今天艺术与现实的结合方式、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也可能不太一样,但罗映球作品中关注现实、追随时代的精神,仍然能为版画艺术未来的振兴带来启迪。

著名美术评论家、《美术》执行主编尚辉认为:罗映球先生毫无疑问是新兴版画的先行者之一,在这些先驱里面,可以归为好几个类型,第一,最常见的类型就是在国统区从事版画创作,在解放之后,版画创作由批判现实到表现现实,批判社会的这样一种转换,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归宿到了高端美术学院,从事版画教育,或者从事美术行政工作,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新兴版画先驱者的发展路径。第二,从新兴版画运动开始之后到达了延安,像江枫,在延安进行了版画艺术化的探索,用自己的刻刀表现自己当时新生的部队的生活,和新的边区政府的新的生活,这样一批版画家,毫无疑问成为新中国美术的领导者。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想找一个那个时代从事版画创作的画家,一直是在国统区揭露社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在原地坚持版画创作的类型,甚至他觉得这个类型好像不存在,今天看到罗映球先生的版画作品展以后,他终于找到一个罗映球,是“第三艺术路径”的典型个案。他说:“……罗映球,改写了中国现代版画史。”

罗映球的一生是献身版画艺术的一生,也是教书育人的一生,他说“育才是我之本分。做好新老交替,是我们老一辈人的天职。”为培养广东的版画后继力量和美术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罗映球又是一个红色老版画家,70多岁才加入他心仪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为此,他还在1988年放弃了赴台湾举办画展的机会。

叶落归根。2014年春节,在罗秋帆教授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共兴宁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罗映球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在罗老的故乡兴宁市隆重举办。盛况空前,人们再一次领略和品味罗映球版画艺术的壮美境界和他的一代大师风范。

回顾罗映球波澜壮阔又淡泊沉稳的艺术人生,鲁迅精神——新兴版画运动的光荣传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一生都在传承和弘扬鲁迅精神,鲁迅精神也是他发挥自己艺术智商的重要源泉和创作动力。他曾反复强调,当年如果没有参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没有接受鲁迅先生的教导,就没有他今天的版画创作成就。他的儿子肇庆学院教授罗秋帆说:“父亲一直以平和、平淡、平定的心态和状态,几乎在半封闭式地生活在农村的老屋,他的1000多幅版画作品和难以计数的国画作品就是在平凡的客家农村中创作出来的。他说老屋是他生于斯长于斯永不言弃的精神家园,是他创作灵感绵延不绝、毕生守望直至永远的精神家园!”

 

 

原载1991年5月21日《珠海特区报》

载入2013年8月中国美术馆出版《铁笔如椽——罗映球版画作品集》

2014年2月28日定稿

附件【罗映球:硕果累累 刀笔生辉 (1).docx已下载
打印    收藏
上一条:论罗映球版画的美术史价值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
 

罗映球艺术研究网    网址:http://lyq.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