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映球版画艺术成就探析
(靳雄步,广东省珠海古元美术馆,广东珠海,519000)
摘 要:罗映球是中国当代版画变革的亲历者,其木刻作品时代特征明确,富有生活气息,常以客家山村、潮汕海上风光等现实题材进行创作,对乡村田园牧歌真情歌颂。其作品艺术风格清新,技法特色鲜明,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有机结合;罗映球笔耕不辍,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版画杰作,自创“遁刻法”(减板木刻)技法,载入版画史册。本文拟从历史大环境影响、农村生活经历和清雅减淡的人生观等角度来剖析其版画艺术成就获得的诱因。
关键词: 罗映球;版画;艺术成就;
罗映球(1914—2006),广东兴宁人,出生于一泥水匠家庭,一辈子生活在贫困的粤东北山区,自1936年第一张《失业者》木刻作品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到2006年逝世期间,从事木刻艺术创作长达70多年,创作木刻作品千余件,其木刻作品时代特征明确,富有浓郁客家山区生活气息。中国著名版画家、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先生曾亲笔为罗映球先生写下“硕果累累、刀笔生辉”的题词。罗映球择“艺”固执,笔耕不辍,自创“遁刻法”(减板木刻)技法,在中国版画发展史中被确认为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
一、罗映球版画艺术成就表现:
罗映球在平凡人生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版画艺术书写着中国美术现代进程,丰富了人们对20世纪中国美术整体状况的认识。
1.把握时代脉搏,刀笔创造辉煌。
罗映球的版画作品时代特征明确,题材紧扣现实脉搏。 30年代受同乡影响挥刀向木,继承了新兴木刻运动的战斗精神。抗战爆发后,以版画作为宣传利器,成为广东地区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其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有着鲜明的“文化刀笔”之特点,以抗战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表现被压迫的人民生活困苦,并通过刻画现实的斗争生活,来唤醒民众的斗志。创作的《骨肉流离道路中》,表现被日帝铁蹄蹂躏的中国,饿殍遍地,财狼撕咬陈尸的凄惨场面,以唤醒人民奋起反抗侵略;《精心操作》、《作坊》和《支前模范》表现的是“卢沟桥事变”后珠三角部分城市沦陷,后方发展经济支援前线战斗社会现状;1939年创作《抢修敌机炸毁的桥梁》,反映兴宁人民与日寇展开斗争的英勇精神。此外,创作的《到前线去》和《前夜》等作品则刻画了青年学生对光明的向往和投身革命的热情;五、六十年代迎来个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作品大多记录乡下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七、八十年代后罗映球的版画技法更趋成熟,自创“遁刻法”;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评选的“新兴版画贡献奖”。罗映球用刀笔铸就其版画艺术的辉煌。
2.风格质朴清新,唱吟田园牧歌。
50年代始,罗映球版画创作题材主要以风景、劳动场景和人物肖像为主,画面风格质朴清新,常以客家山村、潮汕的海上风光作表现内容,以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公路、大桥、火车、电线杆、机动船和现代人物为对象,写实通俗,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有机结合。罗映球摒弃自己内力深厚的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荒寒意境,在版画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场景。如:作品《黎明曲》、《汕头市礐头风光》、《渔村》、《文峰秋色》和《合水之夜》等。这一时期,罗映球在版画领域成功地找到了突破口,并发生了质的飞跃。《把青春献给农庄》的创作,标志着大幅面、大场景版画创作的开始。
罗映球致力于描绘家乡朴实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静谧的田园景色。作品《和谐静穆》、《归》、《工地一角》、《假日在河边》、《戴月归》、《一担绿肥一担歌》和《唱支山歌过山岗》、《牧归》中,皆对粤东乡村田园牧歌真情歌颂;文革期间经历压抑和荒废,基本中断版画创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60多岁的罗映球梳理思路,研究思考,运用自己独创的“遁刻法”版画系统表现手段,再现粤东地区安静祥和、和谐秀美的田园风光,创作了《粤东风光组画》、《八乡山》、《铁山》和《春风吹绿客家村》等田园佳作。
3.地方特色浓郁, 眷恋桑梓风物。
罗映球一生创作版画超过千件,其作品有明显客家乡村的地方特色。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无数次对粤东山区的景物写生,不断地把他们作为创作题材,粤东的一景一物,在其脑海中深深地留下了烙印。兴梅地区聚居的客家人,有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客家围屋独特的造型、客家妇女秀美的服饰、粤东山区特有的地貌,成为其描绘的对象,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人文精神和粤东山区自然环境被巧妙结合,糅合到作品之中。在创作《嘉应风光》巨作的时候,结合了《蕉岭四水》、《丘逢甲故居》、《平远南台山》、《兴宁四望嶂》、《合水水库》、《文峰塔》、《水口大桥》、《黄遵宪故居》、《叶剑英故居》、《灵光寺》、《八乡山八乡中学》、《松口塔》、《大埔三河坝》和《风顺硫磺》等十余个局部,也正是有了这份挚爱家乡桑梓风物的感切眷恋之情,罗映球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才能饱含激情,一气呵成。
4.技法个性鲜明,刀法刀味并重。
罗映球的版画作品技法个性鲜明。早期,受李桦、张慧等人影响,人物与背景简单对比,画面组织单纯,除必要的刻画主体对象外,其他均以交错的线条替代背景,技法相对单一,这一阶段的木刻在风格上,苏联木刻和珂勒惠支版画痕迹相对明显。四十年代后,罗映球不断拓宽视野,对版画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步,画面日趋完整,主次明确,表现更趋于风格化,后因与李桦、梁永泰、吴宗翰等共事,同时接触到更多的版画家和版画作品,也为他形成自己的风格奠定了切实的基础。这一阶段,他将写实与象征的手法结合,刀法细腻,排线精炼,手法上阳刻与阴刻结合,合理利用木板的肌理,以形成背景的极简化处理。如作品《鲁迅遗像》的创作,正是用三角刀代笔的严谨表现,在形象的处理上他更加注重对象的动感和木刻的刀口味。五十、六十年代后,作品以讴歌新中国人民大众崭新面貌和新事物为主,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客家围屋等山村田园风光,并和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再现新中国、新时代、新客家的新面貌。文革后,罗映球潜心钻研木版画的审美规律和专业技法,打造出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典型岭南风情的版画艺术风格,这一阶段也是其版画创作的第二高峰,其版画风格也自成一家,有自己成熟的表现语言,突出刀味和刀法多变组合,表现上弱化木板黑白的对比,在相对柔和的刀痕上施色,并汲取中国画山水意境的空间处理精华,合理处理了画面的空间虚实关系。
二、罗映球版画艺术成就诱因:
审度罗映球的艺术成就,其作品的美学价值、语言风格和历史价值的产生,与其生活的历史大环境、粤东北农村生活生产的经历和积极探索版画艺术的热情是分不开的。
1.历史大环境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映球经历了90多年的沧桑,历史跨度大,不同的历史背景对其醉心于版画艺术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影响很大。
(1)新文化思潮和鲁迅精神对其产生了启迪作用。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1929年鲁迅以“朝花社”名义出版艺苑朝华画辑《近代木刻选集》,拉开介绍创作木刻的序幕;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标志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开始。这些都为罗映球以后踏上漫长而辉煌的版画艺术之路产生了启迪,并奠定了切实的思想基础。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触发其用木刻宣传抗日的热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占领东北三省,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罗映球参与“兴宁抗敌后援会”,绘制国难地图等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与同学曾铎良、罗文耀在兴宁东门的立范小学举办三人联展,画展内容以宣传抗日为主,展出木刻作品《作坊》;1941年在梅县启文中学(后改为隆文中学)任教,为启中壁报绘制抗日漫画,展出了木刻作品《在敌人的铁蹄下》,后受邀兴宁防空指挥部画地图。同年,木刻连环画《一个人的受难》在《防空季刊》上发表;1942年因故在国民党部队搞木刻,与李桦、梁永泰、吴忠翰等一同,宣传抗日,负责出版《前哨》、《战地画刊》、《铁笔新选》、《现代将领集》等;1944年,在宁中中学任教期间,创作了《口甜心剑》、《迫粮》、《抢修桥梁》等作品,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为其编辑出版了《旅途拾零》等4册木刻选集。罗映球成了名符其实用刻刀宣传抗日的先锋战士。
(3)受有识之士影响,走上版画艺术的征途。
1932年罗映球考入兴宁县立一中,拜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师,得到悉心载培和教导(后遵何嘱托指导王立木刻创作);向毕业于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刘汉光学习中国画,并经常随其出外写生;1934年至1935年在永和补习馆补习期间,结识画家傅思达,绘画受其辅导;1936年罗映球在文宇小学任教,结识罗清桢,受其影响,开始木刻创作,在上海《大公报》发表木刻作品多幅,其中有反映工人失业自杀的作品《失业者》和作品《骨肉流离道路中》等。在其木刻版画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与有识志士思想上对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粤东农村生活的经历为创作提供了源泉。
罗映球内心质朴,情感丰富,长期生活在粤东山区客家农村,对粤东的山水草木了如指掌,熟悉客家人们生产、生活状况和不同时代的心理特征及对生活的态度和情趣,丰厚的农村生活的经历,为其版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在《农忙时节》、《客家女》、《不误农时》、《挑肥》、《待归》和《春华秋实》等作品中,刻意表现了客家女的勤劳与朴实,《客家之春》和《山村巨变》中表现了对客家围龙屋的脉脉温情,还在《百牛图》、《牧归》和《牧牛》等作品中对客家人们劳动生产好伙伴—牛进行歌颂。罗映球用作品表现客家山区的民俗风土人情、讴歌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和刻画客家人们的精神面貌的版画艺术精神,从本质上说,与其土生土长的农村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3.淡泊明志,醉沉版画创作。
90多年的生命历程,罗映球身居农村,却淡泊明志,阅尽人世沧桑,踏遍粤东山水,“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创造不平凡的艺术美”,他甘愿过清雅简单的农村生活,有条不紊醉沉于版画创作。70多年的艺术生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烽火、当家作主的欣喜、政治运动的冲击和解放思想的自由,期间放弃过不少能改变自己人生境遇的机会,始终坚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在半封闭式的农村的老屋,过着清淡的艺术人生。罗映球虽为一普通老师,胸怀却博爱广阔,默默耕耘,用刀笔镌刻自己沉毅悠长的版画人生。
综上所述,罗映球致力于版画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创新性的创作探索,执着前行,一枝独秀,为今天人们进行岭南地域版画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范本。其艺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在粤东山区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客家人们勤劳精神的膜拜、挚爱家乡的激情获取和减淡人生的人格魅力,正是这些造就了罗映球的版画艺术辉煌。
参考文献:
[1]欧阳详山.铁笔如椽 雕刻人生--罗映球版画艺术展[M].北京:中国人民艺术出版社.2014.3
作者简介:
靳雄步(1970—),男,江西广丰人,博士,现为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
(通讯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香洲梅华路388号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邮编:519000,电话:13727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