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映球老师毕生致力于版画艺术的创作。木刻刀在他手里如痴如醉地把玩了80个春秋,其中不论世事的变幻和人生苦旅的磨难,他始终痴心不改。就连他的临终绝笔——“地上的画要收起来”,也是牵挂着他的画作。这是何等深厚的艺术情结啊!
“万物终荒芜,唯有精神长存”。罗映球老师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但对他的记忆,仍像木刻刀下的木屑不时的飘落眼前。
罗映球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1974年12月,兴宁县文化馆成立业余美术班,从各中学选派两名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到县文化馆业余美术班学习,我作为其中一名学员,从此与罗映球老师结下了艺术情缘。罗老师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艺术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他对学生非常严格,有一次我有事向他请假,他非但不同意,还严厉的批评我“不珍惜学习机会”,当时的委屈,成为我深刻的记忆。在他的培养下,美术班的不少学员,后来考上了美术院校,现在有的成为画院画家、学院教授和知名设计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罗映球老师的倡导下,兴宁县成立了“清桢版画会”。以县文化馆为基地,经常组织版画创作。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展览,举办版画讲座,还到山区购买梨木制作木刻板材。定期召开创作会议,记得有一次“清桢版画会”开创作会议,每个会员要表态创作计划和数量,当时我坐在罗老师的旁边,他开口说:“我今年最少要拿出十五幅作品来”。接着轮到我表态,我很为难,老先生一年创作十五幅作品,我作为后生能少于这个数量吗?但实事求是的说,认认真真的完成五幅创作,对我来说觉得比较切合实际,但这十五幅和五幅的落差却让我一时难于开口。罗老师就是这种“扬鞭让人奋蹄”的人。兴宁县的美术事业在他的带领下,火红了一个年代。1982年,我结婚的时候。罗老师还特意送了一幅版画作品庆贺,我荣幸地把这幅版画挂在新房里。
1988年我调到深圳美术学校任教,与罗老师接触的机会就渐渐少了。但罗老师对艺术的执着精神,却一直在我的骨子里生效。艺术也成了伴随我终身的事业!
在罗老师仙逝五年后的2011年4月,深圳市美山月美术馆,举办了《罗映球画展》,全面地展示了罗老师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美术作品。展览完整地、生动地呈现了一个版画家的艺术轨迹。虽然这里有不少作品,当年还在油墨飘香的时候,我就拜读过,但各个年代的作品同时展现产生的强烈气场,使我震撼,我脱口而出“天才!无师自通的——天生之才!”
天才的画家。常常给人以灵秀的感觉。但质朴得满身泥香的罗映球老师,很难让人与“天才”挂上号。但正是这个不像“天才”的“天才画家”,让我读到了他骨子里的“天生素质”。罗老师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中透出灵秀,各种元素相得益障、聚散有致,富有节奏美感。特别是木刻刀在他的手里如有神助,刚柔相济,表现力极为丰富,他的版画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让人陶醉。作品的高雅与作者的质朴形成的反差,正是这个不像“天才”的“天才画家”的奥秘所在。
我们把罗老师的版画作品大概归纳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鲁迅精神为内核的抗争题材版画;五十年代以浪漫情怀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主义版画;八十年代沐改革开放的春风,表现日新月异的社会景象的新写实版画。从这三个阶段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罗老师的作品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有话要说”的冲动。并用版画语言,传达了他的心愿。我们看作品,再联想生活中的作者,你会产生很多超越想象的东西。比如:一个从未进过专业院校的业余画家。其三十年代的作品。就具有主流画家的面貌和地位。1939年的作品《抢修敌机炸毁的桥梁》在画面构图、人物动态与结构以及黑白节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水准。1943年的套色版画《母子》,以凄冷的两个弱对比的色彩,生动的动态语言,表现了当年大饥荒的凄惨的情景。1958年的作品《开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者以仰视的角度。表现了河堤上一群青年意气风发的走在去工地的路上,人物组合穿插富有美感,人物动态生动。八十年代,是罗老师版画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这时罗老师已经退休,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又恰逢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心潮滚滚,他经常外出写生采风,创作了《八香山》、《嘉应风光》、《在高高的山岗上》等大型套色版画。艺术水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记得,创作《八香山》作品的时候,他带领几位“清桢版画会”的作者,充满激情的去丰顺县写生,回来就创作出了一系列让人喝彩的作品。
2006年3月15日,木刻刀下的木屑,漫天飘落。关于罗映球老师的记忆成为永远的尘封,93岁的他终于放下了伴随他终身的木刻刀。罗老师留下的版画作品,是中国版画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他仙逝后的六年中,他的画展不断,歌颂与思念的辞藻络绎不绝,罗老师您在天堂可曾听见……?
胡海涛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