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罗映球艺术研究
 罗映球简介  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罗映球中国美术馆在线展览  30-40年代木刻作品  50-60年代木刻作品  70-80年代木刻作品  90年代后木刻作品  国画和书法  视频新闻 
学术研究报告
 学术研究报告 
学术研究报告
您的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报告>正文
论罗映球版画的美术史价值
肇庆学院 刘晓慧 

纵观中外美术史,有许多艺术家都是在故去之后,甚至跨越了两三百年的漫长时空,才被重新审视和评价的,如中国的赵孟頫、徐渭、扬州八怪、清初四僧等,外国的哈尔斯、维米尔、米勒、凡高等。从这一点上来说,罗映球是幸运的,尽管他的显赫声名也主要建立在去世(2006年3月15日)之后,但因为罗家哲嗣的主动推荐而缩短了这段旅程;也因为罗映球版画作品自身的优越性和特殊性,而得以早日获取国家层面的认可。从2007年7月25日至8月5日的广东美术馆“雕刻时光——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到2011年4月13日至24日的关山月美术馆“刀笔生辉——罗映球版画艺术作品展”,再到2013年8月5日至14日的“铁笔如椽——罗映球版画艺术展”,他完成了从梅州市到省城、再到特区、最后到首都的升级,而这些就发生在他逝世后的7年间。

版画作为一个画种,和油画一样,都是西方泊来品,却没有油画那么普及,辐射面广,为大众所接受。除了专门的美术学院,其他综合性大学,很少开设版画专业。因而,尽管版画从20世纪30年代引入,至今已有70余年,但仍一直徘徊在绘画的边缘,没有作为主要的艺术门类,甚至像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这样的名家,美术史也着墨不多。

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美术通史都是有所偏颇的美术史:首先,它是男性的美术史,女性艺术家只有和男性艺术家发生了沾亲带故的关系,才被顺带提一下,很少被长篇大论地推介与解析;其次,它是官方的美术史,那些沉默在民间而少有获奖的艺术家,几乎不被记录;再次,它是政治视角下的美术史,大多在国家机构中担任要职的艺术家才会被浓墨重彩地书写;最后,就绘画而言,中国美术简史主要是国画家及其作品的历史,外国美术简史主要是油画家及其作品的历史。正因为美术史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不足以囊括所有的美术精华,因而屏蔽了许多艺术作品,淹没了许多艺术家。如中国美术简史,历来记载的多为文人士大夫画家,因为他们史料详实,故事曲折,谈资甚丰,画匠是榜上无名的;如外国美术简史,通常撰写的是有名望的、订单不菲的艺术家,卖不出画的穷画家是难以入史的。由此可见:美术史撰写的偏颇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较之以上四大条件,罗映球几乎不占任何优势。尽管他是男性,但安于乡间默默无闻;尽管获过大奖,但居然没有路费去领奖;尽管从政过,但未居要职;尽管从事绘画创作,但主要是版画。因此,罗映球并不曾被写入美术史。但在文艺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来审度这样一位从艺时间超过70年、孜孜不倦追求艺术、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奉献了千余件版画作品的老人。而我们探讨他作品的美术史价值,定位其风格与阶段,必然要将作品一一还原到“那个”特定的年代中去。

罗映球的处女作《骨肉流离道路中》,发表于1936年,标志着他“木刻抗战”的开始。这种选择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需要。罗映球自觉地加入到这一队伍中去,以刀当笔、笔耕不辍地创作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作品,主要收录在4本《旅途拾零》中,以此来唤醒民众支持抗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他技法的成熟与否,单就这一颗红心已经让人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讴歌社会主义新面貌、当家作主新生活,罗映球的创作也迎来了新的春天。时局的稳定结束了罗映球的颠沛流离,让他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安定在兴宁老家,直到1980年退休。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与中学生有关的作品,如《校办工厂》、《课余生活》、《课余牧歌》、《课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三个好学生》等,还刻画了许多学校的风景《红旗飘飘》、《山区新校》、《为国育才》组画(一至六)等,可见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学校,关爱学生,有一颗“教书育人”的心。

当然,罗映球在一边教学的同时,还拥有另外一重身份:不折不扣的农民。这让笔者想起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所不同的是,米勒在农忙之余,为寻求精神寄托对宗教虔诚,而罗映球则是用版画来歌颂劳动,赞美生活。如作品《把青春献给农庄》、《唱支山歌过山岗》、《水口大桥工地》、《大炼钢铁》、《黎明曲》、《新生活新诗篇》组画(一至三)、《月夜抢耕》、《丰收的喜悦》等,都是“劳动光荣”的佳作,这种感染力不是文字能够比拟的。

不幸的是,接踵而来的文革中断了罗映球的创作,他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了许多迫害和不平等待遇。但这并没有泯灭他对艺术的热情,偶尔的创作仍以刻画生活细节为主,很少像王式廓的《血衣》一样表达阶级斗争,这说明罗映球内心的理智和对挫折的坚忍。

改革开放后,罗映球的版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面貌——大山大水大风景大胸怀,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将其定义为“大景版画”。如《嘉应风光》、《山区新平原》、《春风又绿客家村》、《山村大道》、《山高水长》、《绿遍山乡》、《雄风》(一、二)等作品,均为大件套色木刻,以“遁刻”法刻画,画面宽阔,气势雄伟,与新时代的气息相吻合。

由上可知,罗映球把握住了他所经历的时代脉搏,用刻刀唱响了每一时期的主旋律,和国家兴亡、人民幸福安康的立场保持一致。因此,笔者以为,他卓越的艺术贡献和作品的美术史价值主要在于:

一、用创新演绎节约,发明绝版套色木刻技法。为节约木材,罗映球创造性地使用“遁刻”法(绝版木刻),虽然此法使许多原作尽失,但它丰富了版画艺术语言,拓宽了版画制作方法,功不可没,而这种开拓性的贡献正是衡量一位艺术家成就大小和能否进入美术史的标志。

二、用画面镌刻时代,反映生活。归纳之后,笔者发现罗映球的作品主题紧随时代,按需创作。抗战时期围绕抗战展开,建国后围绕建设新中国展开,改革开放后围绕新生活新风貌来展开。集中表现的画面形象有修水库、耕种秋收、牧牛、客家乡村等,每个主题都有五幅以上作品,但画面却异常丰富,绝不雷同,反映出画家非凡的创造力与洞察力。

三、用乡土诠释热爱,感恩客家。在罗映球的版画中,再没有比围龙屋和客家女更能表现客家风情的了。围龙屋既是客家人的居所,又是客家人的心灵家园,还是客家人的地标。客家女既主外又主内,分外能干,罗映球在《农忙时节》、《客家女》、《不误农时》、《挑肥》、《仙女散花》、《选》等作品中表现了客家女的勤劳与乐观,在《待归》、《春华秋实》、《新鸡场》、《肥猪生食》、《牛料充盈》中表现了客家女的温情与博爱;在《客家之春》、《山村巨变》、《假日》、《画出可爱的家乡》、《画出更美丽的家乡》等作品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留恋;还在《百牛图》、《归》、《午归》、《牧归》、《牧牛》、《一生为民》、《月清和谐》、《完工以后》等作品中表达了对客家山民的好伙伴——牛的感恩与驯养。

综上所述,罗映球版画作品的美术史价值由此可见一斑。用《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的话来说,罗映球是中国新兴版画路上,除去“学院派”和“延安派”的“第三艺术路径”代表人物,他的版画艺术生涯与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相一致,他以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为精神支柱,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默默耕耘70载。所有这些闪光点,让我们不得不撇去以往的偏见,对罗映球及其版画艺术作品进行重新评价,让金子发出它原本的光芒。

打印    收藏
上一条:追忆我的父亲罗映球
下一条:硕果累累 刀笔生辉
关闭窗口
 

罗映球艺术研究网    网址:http://lyq.zqu.edu.cn/